老杨啊科元网 ,这回可真要好好说说你了!黄敬快步迎上前去,一边说着责备的话,一边却已经紧紧握住了杨得志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夕阳的余晖洒在天津火车站的月台上,为这对久别重逢的老战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原来,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际,时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正率领部队北上。部队需要在天津进行短暂的物资补充,这本是个与老友相见的好机会。但令人意外的是,一向细心的杨得志这次却没有提前告知黄敬。更让人感动的是,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黄敬却早已打听到消息,特意推掉了重要会议,提前两个小时就来到了站台等候。站台上人来人往,黄敬却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列车进站的方向,生怕错过老友的身影。
这对革命战友的情谊要追溯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两人出身迥异科元网 ,却结下了比亲兄弟还要深厚的革命情谊。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全家十四口人挤在两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里。屋漏偏逢连夜雨,11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瘦小的杨得志不得不辍学回家,抡起比自己还高的铁锤帮父亲打铁。为了贴补家用,他给地主家放过牛,在安源煤矿当过挑夫,在衡阳筑路工地上扛过砂石。这些苦难的经历在他年轻的心灵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展开剩余71%1928年,17岁的杨得志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在井冈山的烽火岁月里,这个没读过几天书的农家子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他带领部队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创造了三天三捷的战场奇迹,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杨猛子。长征途中,他带领红一团担任先锋,强渡乌江、巧夺泸定桥,为红军主力开辟道路。在延安抗大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为后来的指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黄敬的成长轨迹则截然不同。他原名俞启威,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显赫的书香门第。祖父俞明震是晚清著名教育家科元网 ,曾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中长大的黄敬,却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1930年在上海求学期间,他就积极参与左翼文化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即便后来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也从未动摇过革命信念。
1939年,这两个看似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相遇了。当时根据地正遭遇严重灾荒,百姓食不果腹。杨得志带领部队一边作战一边帮助群众生产,黄敬则发挥自己的组织才能,创办合作社,组织生产自救。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油灯下讨论如何解决根据地的粮食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军民的温饱问题,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产体系。老百姓都说:有杨司令带兵保护我们,有黄书记带我们搞生产,这日子有盼头了!
在这段并肩作战的岁月里,黄敬深深了解杨得志的性格。这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在生活中却最怕给别人添麻烦。有一次,杨得志的哥哥千里迢迢来看望他,正赶上部队要转移。杨得志准备让勤务员送些路费让哥哥先回去,没想到黄敬知道后,立即安排人把杨得志的哥哥接到老乡家里,不仅准备了热饭热菜,还陪着聊了一整天。等杨得志回来看到哥哥被照顾得这么好,这个铁打的汉子眼眶都湿润了。
1944年,杨得志奉命调往延安,两人就此分别。这一别就是七年,直到1951年这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他们才在天津火车站重逢。站台上,黄敬亲手将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袱交给杨得志,里面装着他特意准备的天津特产和几本新出版的书籍。一定要代我向彭老总问好。黄敬叮嘱道。当列车缓缓启动时,两人隔着车窗久久挥手,直到彼此的身影消失在视线尽头。
这段跨越阶级出身的革命情谊,历经战火洗礼而愈发醇厚。正如杨得志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的:我和黄敬同志,一个拿枪杆子,一个拿笔杆子,都是为了同一个理想在奋斗。这种在革命熔炉中锻造出来的友谊,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