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15日黄昏时分,朝鲜战场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正站在作战地图前,向彭德怀总司令汇报作战计划,建议在次日夜间对砥平里发起总攻,一举拿下这个战略要地。然而就在当天下午17点30分,彭总却突然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这个看似突然的决策背后金风资本,隐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侦察故事——38军侦察兵之王张兰亭带领侦察分队深入敌后,成功俘获了两名英军29旅的士兵,并获取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正在调集重兵增援砥平里的绝密情报。正是这份关键情报,让彭总当机立断改变了作战计划。那么,这位传奇侦察兵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的呢?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一天前。1951年2月14日,汉江南岸阻击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志愿军总部突然接到紧急情报,需要立即查明从水原城出发的美军第3师和英军第29旅的具体动向。由于38军114师驻地距离水原城最近,副军长江拥辉立即将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114师。师长翟仲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师侦察连副连长张兰亭带队执行这项危险系数极高的敌后侦察任务。
展开剩余71%夜幕降临后,114师侦察科长冯瑞福与张兰亭带领一支精干的侦察分队悄然出发。他们的目标是广州里东南方向的梧野村,计划在那里抓捕敌军俘虏获取情报。在漆黑的夜色中,张兰亭仔细观察地形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梧野村离我们只有三里地,如果翻山越岭直接过去,很容易暴露行踪。不如我们反其道而行,直接走通往利川的公路,大摇大摆地前进,敌人反而不会起疑。经过与冯瑞福的仔细商议,他们决定采用这个看似冒险实则精妙的方案。于是,这支侦察分队伪装成敌军,大摇大摆地走上公路,先向东南方向行进约4里路,再突然转向西南。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支小分队就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行进了十几里路。当他们来到公路右侧的一座村庄时,张兰亭敏锐地察觉到异常。他立即指挥队员分散警戒,自己则与冯瑞福悄悄摸进村庄。整个村子静得出奇,当他们推开一间房屋的门时,发现炕上空无一人。张兰亭的直觉告诉他情况不对,他轻手轻脚地走向另一座院子。刚推开房门,一股浓重的汗臭味扑面而来。借着微弱的手电光,他们看到炕上挤满了熟睡的士兵——原来这里已经被敌军占领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兰亭保持着惊人的冷静。他低声对冯瑞福说:看那边的大皮靴,应该是敌人在休息。两人正准备悄悄抓捕俘虏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敌军突然惊醒,伸手就要抓枪。张兰亭反应神速,立即开枪将其击毙。但枪声惊醒了其他敌人,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在所难免。在狭小的屋内,张兰亭左手持手电照明,右手持枪射击,最终击毙了14名敌军。
虽然原定行动被打乱,但张兰亭临危不乱。他迅速带领队员撤出村庄,与冯瑞福在村外的小沟汇合后重新制定计划。考虑到敌人已经警觉,他决定利用黎明前的黑暗设伏。天色微明时,张兰亭带领队员潜伏到敌军阵地前沿,耐心等待敌军搜索班出现。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他指挥二班长高永昌带领小组突然开火。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二班副班长孙玉林已经带人冲上前去,成功活捉了两名英军士兵。
当张兰亭带着俘虏返回驻地时,冯瑞福激动地迎上前来。经过连夜审讯,其中一名英军俘虏主动交代了重要情报:不仅透露了美第3师和英第29旅的具体行军路线,还供出了美骑兵第一师正在增援西线的绝密消息。正是这份关键情报,让彭总在15日下午果断下令停止对砥平里的进攻,及时调整了作战部署。
这次惊险的侦察行动不仅展现了张兰亭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更为志愿军后续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决定性依据。在朝鲜战场这个巨大的棋盘上,正是像张兰亭这样的侦察英雄们用生命和智慧获取的每一份情报,最终汇聚成了克敌制胜的关键力量。
(全文共计1024字)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